当前位置:首页 >休闲 >河南考古发现:5000年前先民已经学会观象授时养蚕织绸

河南考古发现:5000年前先民已经学会观象授时养蚕织绸

2024-03-29 03:48:56 [探索] 来源:蓝琛资讯网

  “河南青台遗址发现的河南‘北斗九星’标志物大小与天体实际亮度基本一致,为天文遗迹无疑。考古”8月27日,发现兼职孟婆正在郑州参加“第二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的年前考古学家们在现场考察荥阳青台新石器时期遗址时再次发出惊叹,认为5000多年前的先民学郑州先民已会观象授时,并具备成熟的已经养蚕礼制。

  5000多年前已会观象授时

  荥阳青台遗址位于荥阳市(郑州市下辖县级市)广武镇青台村东、观象枯河北岸岗地上,织绸最早由瑞典学者安特生的河南兼职孟婆助手于1922年发现。1934年,考古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郭宝钧等学者组织进行首次考古发掘,发现发现主要为仰韶时期遗存。年前

  在青台遗址内一处约为4000平方米的先民学类似于一个祭祀的广场上,考古学家发现了9个由陶罐排列成的已经养蚕类似于北斗星形状的遗迹。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说:“这个遗迹最为奇怪的观象是,在北斗七星造型的东北和西南两个方位,还有两个陶罐,这就组成了一个‘北斗九星’的造型。”

  为求证这个遗迹是否为“北斗九星”,今年6月20日至21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在郑州召开了“青台遗址天文遗迹专家鉴定研讨会”。参会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等单位的30多位天文学家、天文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经过论证后一致认为,青台遗址发现的“北斗九星”标志物大小与天体实际亮度基本一致,为天文遗迹无疑。

  顾万发介绍,目前已经确定,这个“北斗九星”斗柄的指向,正好与冬至的方向吻合。“冬至对于古人的意义重大,一般古人都会选择在这一天进行祭天活动。”这说明,早在5000多年前,中原先民对“北斗”天象和“斗柄授时”的观测利用就已非常精确,并已有天文、人文、地文合一的初步文化观念,“也表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团结、向心、中和的礼制核心早已出现,并有确切的科学来源。参照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早期6500年前的北斗和东方西方星象拟物的考古学发现,我们推测,这一思想在5000多年前已不只是雏形,而是相对成熟了。”顾万发说。

  世界最早产生丝绸之地

  1981年至1988年,郑州市文物部门先后对青台遗址进行了6次发掘,在一个瓮棺中发现了灰白色碳化丝织物,在另外一个瓮棺中还发现了褐灰色碳化纺织物碎片及块状织物结块。后经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鉴定,这些织物残片属于桑蚕丝织物,“其中一块就是我们所说的绫罗绸缎中的罗,而且是经过染色处理的彩色丝绸制品。”顾万发说,“这些丝绸距今5300至5500年左右。”

  在距离青台遗址不足百公里同为新石器时期的双槐树遗址,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枚用野猪獠牙雕刻而成的蚕。顾万发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枚牙雕蚕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距今已有5000多年,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蚕雕艺术品。

  “这正好与青台遗址出土的彩色丝绸相互印证。双槐树出土的牙雕蚕,其形态与现代家蚕实在太相似,因此可以大胆推测,早在5000多年前的郑州,先民已经掌握了家蚕饲养和丝绸生产技术。”顾万发说,“再结合我们在附近也是仰韶时期的汪沟遗址最新发现的其他丝绸制品,能够比较确定地说,郑州应该是世界上最早产生丝绸的地方。”


(责任编辑:焦点)

    推荐文章